癌症村 (词汇)
王子清已记不清村里死了多少人了。“每死一个人,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村里的人就开始纷纷得病。每年村里因患癌症而死去的少则五六人,多时达20多人。由于得癌症的病人多,他们村被当地人称作“癌症村”。
王子清一家便是这个不幸村庄中的不幸家族。2004年6月,短短一个月内,王子清便失去了3位亲人: 他哥哥、弟弟、叔叔都因癌症而相继去世。这些年,村里王姓130人中, 便有35人死于癌症。死者最年长的不到70岁, 最年轻的只有30岁。“人活得都没有希望了,” 王子清说,“村里的人总担心,下一个死的会不会是自己。” 死亡像一个可怕的幽灵,时刻在威胁着这个村子。
王子清家正对着一个大水塘,村里人吃的用的都是这塘水,村南两公里外就是淮河。在王子清的记忆中,从前淮河和水塘里的水都曾经清澈透明,河塘边绿树成荫,白色的鸭子在河塘内追逐戏水。村里的人去地里干活时,从来不带水。渴了,随便从河塘中捧一口水就喝。“可甜了,比现在的自来水都好喝。” 王子清说。
可是,从80年代末开始,淮河边建起了一些工厂,淮河水开始变坏变臭。据县水文站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1990年、1994年和2000年,淮河水中共查出90种污染物,其中致癌物高达67种。河水污染了土地和地下水,也污染了空气。2005年,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曾对淮河流域癌症高发地区进行全面普查,最终结论是: 一、淮河流域地区为癌症高发区; 二、癌症高发与受污染的淮河水密切相关。以前,曾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谣; 而如今,这个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却变成了“癌症村”频发地区。
难怪当地居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你们得利,我们得病; 你们升迁,我们升天。”这首民谣针对的就是那些建在淮河流域的高污染的纸张、皮革和塑料制造企业。这些企业的工业污水基本上都排放到淮河中,污水一流就是几十年,迟迟得不到治理。虽然早在1994年国家就启动了治理淮河的工程,历经二十几年,投资600亿,但至今尚未实现“水体还清”的目标。
上世纪 90年代, “癌症村”只在个别地方出现,如今却扩散到全国20个省。在快速致富的过程中,工厂和矿山忽视了环境保护,将有毒的化学品和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使中国各地的水污染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面对那些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的企业领导和政府官员时,连国家环保部门也一度感到无能为力。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创造同等经济价值的能源耗费量是世界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的三倍。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空气。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耗水第一、污水排放量第一的国家。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可怕的不断增长的环境代价。中国社会各界已经开始反思多年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接受。潘岳说, “中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可以说,环境状况已经进入了‘冬天’,但由于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春天’。”
第19课阅读短文(一): 沙尘暴(dust storm)
近年来, 中国北方越来越成为沙尘暴高发地区。有时一个月能发生几次。大风一起, 大街小巷尘土飞扬,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白天好像黄昏一样。特别具有讽刺(irony)意味的是, 今年3月31号, 北京举行“绿色中国一环保公益日”之时, 却偏偏遇到沙尘天气。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站在满天飞舞的黄沙中说: “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经济、影响社会的大问题。” 他强调, 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因为解决中国严重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driving force)来自公众。
北京居民张小姐说, 沙尘暴太可怕了。遇到沙尘暴, 她总是请假躲在家里。张小姐认为, 环保问题的关键在上层(upper level), “最终动力来自公众”, 只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她说: “上层不制定保护环境的政策法令, 公众恐怕没那么大的热情, 也没那么大的力量。现在企业都讲究经济效益, 你让他停产搞环保, 他会愿意吗?”
香港评论人刘先生认为: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 只追求 GDP的增长, 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除了中国政府以外, 整个中国社会也非常短视(short-sighted), 不考虑长久的利益,因为在环保上的投人在短期内是看不到效益的。”
刘先生表示, “目前中国政府能做的就是加大环保部门的权力, 因为环保工作会跟地方政府重经济发展的政策有利益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环保部门的权力很小, 对监督地方政府就无能为力。另外, 中国政府也应该加大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而且还要在学校里进行环保生态教育, 因为环保是一个全国的问题,长期的问题, 必须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去关注。”
阅读短文(二): 悲哀的流行语“PM2.5”
2011年底,一场PM2.5风波引发了公众强烈关注,并促使中国政府修订了空气质量检测体系。如今在中国,PM2.5这个词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成为2011年中国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PM2.5是空气中直径不到2.5微米的超微污染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进入肺部甚至血液循环系统等疾病,因此被认为对健康极为有害。因为PM2.5颗粒是构成雾霾的主要成分,所以也是导致雾霾天气的根源。然而,即使是在北京,这座中国文化和科学素养最高的城市,大部分市民以前都将雾霾称为“大雾”,并没有意识到它对健康的危害性。
北京的美国大使馆从2008年起自行开展空气质量检测,在互联网每小时发布PM2.5浓度值,并根据空气质量指数给出相应的健康影响提示,如“良好” 、“极不健康”、“有害”等。美使馆的这一检测本来是作为内部数据,供居住于北京的美国公民参考之一,却没想到意外地引发了一场风波。
2011年10月,北京连续出现雾霾天气,人们纷纷抱怨空气质量不堪忍受。而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空气测量数据却是:空气质量指数132,级别为“轻度污染”。一位有名的企业家潘石屹在微博上转发了美国大使馆空气验测站的数据,数据显示当天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425,PM2.5浓度为387,级别为“有毒害”。这篇博文被各种媒体转载了数千次。这两个检测数据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北京市民对政府信息的怀疑。一些民众把过去几年政府与美使馆所发布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美使馆的数据和北京官方数据经常是不一致的。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采用的是PM10等传统污染物指标来评价空气质量,导致空气污染评估有时显得过于“乐观”,掩盖了空气污染的真相。
民众言论与行动十分清楚地表明:空气污染这个雨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已经是中国各级政府无可回避的事实,也是他们无可推卸的民生责任。政府应该直面空气污染的严峻事实,而不可能用虚假信息掩盖空气污染的真相,才可以赢得公众的充分信任。
最终,强烈的民意使这个议题进入了公共议程。北京从2012年一月起加强了对空气污染的监控,页开始发布自己的PM2.5数据。2012年2月,国务院要求各地向社会公布PM2.5的数据。从此,中国民众对PM2.5及其对身体的不良影响的关注和了解大大增加。
然而,怎样才能降低PM2.5总量,是一个远比检测并公布数据困难得多的问题。就在2016年最后一个月,雾霾再次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根据新华社发布的信息显示,全国有40个城市发布严重污染天气预警。许多城市的幼儿园和小学被迫放假,车辆限行,航班取消,中国如何治理雾霾已经成为一场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