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text18


都市消费面面观 (词汇)

中国的消费市场越来越丰富多彩,如今的都市消费有哪些新特点呢? 请看下面生活的几个方面:

一、吃

过去,中国人对饮食的要求是能吃饱,现在的要求是要吃好,要有营养。近年来,全麦、玉米、豆子等又变得热门起来,这反映了老百姓对饮食营养的重视。

追求“鲜”是近年来中国人餐桌上的另一个特色。过去,季节的影响,中国北方居民往往要土豆、萝卜和大白菜度过整个冬天; 现在呢? 每个城市每天都有大量新鲜蔬菜出现在市场上,红辣椒、紫茄子、黄瓜、青菜……要什么有什么。即使冬天也不例外,人们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人日常的饮食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原来居民花很长时间做饭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速冻饺子、方便面、包子、盒饭……这些中国式快餐已成为许多居民家中餐桌上的“常客”,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去吃饭已经很平常了。与此同时,中国孩子们“洋快餐”也越来越感兴趣,儿童们走进“洋”快餐店,既是因为喜欢西式食品,也是因为想得到一份有趣的小礼物。

二、穿

在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当记者问一位正在选购服装的小姐“现在什么服装最流行”时,她说: “想穿什么,什么就是流行”。这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服装的追求。前些年满街飘起红裙子或黄裙子的现象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既有个性又得体的服装。一位打扮入时的女士说:“如果发现街上有人穿得跟我一样,第二天我一定会让自己换一种打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现在常常定做服装,而不太去商店买衣服了。穿着自己选定的有特色的衣服,感觉特别好。”

的确,这些年来,中国人的外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七十年代初,一位意大利记者在参观中国首都北京后写道: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人们穿着既单调又统一……”  80年代初国门打开后,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现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性格、职业、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服装穿在身上。特别是现在大多数中国年轻一代都会上网,并通过网络了解欧美同龄人的喜好和兴趣,他们对时尚品牌充满了热情和敏感,希望融入全球主流。“全球性”和“时尚性”是这些年轻人的追求。

三、休闲旅游

1995年中国实行“双休制”后, 人们都感觉到,在工作和家务之外,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休闲,也随之出现。据调查: 一般城市人外出休闲的选择是: 逛街购物、走亲访友、游览参观、去歌舞厅、去健身房和看电影。在家休闲的人主要是看电视、听音乐和打麻将。商店也利用双休日这个好机会,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吸引顾客购物消费

双休日不仅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周末休闲旅游已经成为热门的旅游项目。旅游的人们多数参加旅游公司组织的一日游或两日游,而且常常是一家人亲朋好友一块儿去,既方便又热闹。近年来有车族越来越多,自驾游方式已经成为假期旅游一种新时尚,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由于休闲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国门开放以后,中国人更将兴趣转向了陌生而又新奇的境外游。这个地球上最庞大的人口作为游客和奢侈品买家,像潮水般涌向世界各地。2016年中国出境旅游达1.3亿人次,平均每人境外购物花费1200美元左右,成了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国。如今世界各国都纷纷推出新措施,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正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国消费者群体也正成为一股影响世界消费市场的力量

阅读短文(一):从“票”到“卡”—中国百姓消费变化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近40年时间里,中国人钱包里放的是各种各样的票(ration,coupons):粮票、油票、布票、煤票、糖票、豆腐票、肥皂票等等。它们对老百姓来说,比钱还重要。因传狱限衣制《文的预日为,当时居民每人每月只发半斤油票,用油票才能010X到粮油店买半斤油做一个月的菜,多买一两也不可能。到饭店吃饭不但要付钱,还得按吃饭多少给粮票。只有钱没粮票是吃不到饭的。

这个时代被称为“票证时代”。人们买粮食要有粮票,买布买衣服要有布票,买肉要有肉票,连买豆腐也要凭豆腐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全部列人“计划”,凭(b)票证供应。食品类除了各种粮、油、肉票外,还有蛋票、糖票、豆制品票及蔬菜票等。服装日用品类有布票、鞋票、毛巾、肥皂、甚至火柴票等。至于“贵重”物品, 如自行车票、手表票等, 那都是发到工作单位上, 普通人很多年都轮不到一张票。那时的中国人,生活在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票证里, 每项购物都被计划数字控制,有人开玩笑说,那是真正的“数字化(numbered, digital)生存”。

现在商场里商品丰富多彩, 老百姓可随意选购, 购物的各种票证也因此失去了价值。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信用卡和银行卡。“一卡在手, 购物不愁”已经成为现实。去购物只需将卡轻轻一刷, 消费就完成了。如今,在大型商场和酒店, 银行卡的刷卡(shuākă, swipecard, pay by card)率远远超过了现金支付。科技现代化突飞猛进, 更使刷卡消费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已经习惯刷卡交水费、电费、煤气费、手机电话费等等。除了银行卡,信用卡以外, 退休工资卡、医疗保险卡、公交(public transportation)卡、商场的会员(membership)卡、健身房的VIP卡等等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些五花八门的“卡”成了市民的新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轻松、便利和快乐。

从出门要带大量的票证和现金, 到现在“一卡走天下”的便利生活,“卡时代”的来临见证 (witnes)了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短文(二): 独生子女消费行为一“月光族”

大都市里的独生子女ー代在消费方面有“月光族”之称,意思是每个月都会把自己的钱用光。当然,月光族并不代表中国所有年轻人的消费行为。但至少可以代表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时候,他们不仅用光自己的钱,甚至还要向父母或祖父母伸手。“月光族”又被称为“血拼族”。“血拼”是英文shopping的谐音(xiéyin, homophonous) 翻译,在中文中,大量花钱被形象地比喻为“出血”,而“拼”则是“拼命,不顾一切”的意思,“血拼”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不顾一切大量花钱的不成熟、不理性(reasonable, rational)的消费。他们在领到薪水之后,往往会与好友一起大量购物,虽然他们已拥有足够多的衣服、饰品、皮包、电器等,但面对自己喜爱的商品时,往往还会“血拼”一场。与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消费群体的年龄层至少要年轻5岁。许多拥有名牌服饰的年轻人,其实并没有很高的收人,但他们会用几个月的薪水去买一身Chanel 服装,或者省下饭钱来买一只LV皮包。

与上一代相比, 他们的消费习惯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的时尚感和消费欲望更高;他们更喜欢花钱,而不是存钱。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资贫乏(poor, lack),家庭收人低下的生活,其成长过程正好是中国经济和个人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他们在消费中对价格不敏感(虽然他们对名牌商品打折(discount)、降价的消息很敏感),而更在意质量、个性、品牌和舒适程度。与父辈相比,这一代人有着强烈的“享受生活”的意识。上一代人看重的是“资产(property)型消费”-大到住房,小到冰箱,彩电等,而独生子女则强调的是“感宜(sensorn)型消费”-买CD、mp3、上网、互动游戏,旅游、聚会、出国 …..

不过,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非国有单位工作者增多,相对其父母辈, 独生子女就业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更多。独生子女的血拼消费, 常常预支(advanced spending)了家庭的潜在消费能力, 而他们日后将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巨大压力。随着如今房价、教育、医疗费用直线上升, 月光族们可能不得不抑制(restrain)一下自己的血拼欲望, 为将来的“不时之需(unexpected needs)”做一点准备。